在拒马河畔二渡北侧,有一条通往东北的峡谷,这里有满谷的柿林、花椒树,满谷的清凉和幽静。最北端有个东关上村,村东的山沟里有股清朱,名叫黑牛水。潺潺的流水,流绿了河谷两岸,叮咚的声响伴着蝉鸣鸟啼,给幽静的山谷带来了勃勃生机。沁人肺腑的甘泉,滋润着这方人民、土地、山野,孕育了这里的古老文化,黑牛水的故事也在这里世代相传。
在黑牛水的后面山岗上,原有一座庄严规整的寺庙,被浓密的翠柏橡林覆盖着,座北朝南,北倚洞儿山,南傍黑牛水,十分宠伟。该庙原叫金刚寺,后改为龙溪寺,又称黑牛水寺,建于隋末唐初,占地5亩,有三进殿,一进殿为山门,二进为四大天王殿,最后释迦牟尼佛殿,殿右侧是禅房,一拉溜5大间,东西两侧各两间为僧人念经作法食宿之处。该寺最繁盛暑期有四、五十僧人,此沟的四五百亩山地均为庙产,全部出租给别人,每年年末收租。每逢4月初8这天在寺前的河滩中,都要举办庙会,小商小贩也供此展销。房山、长沟和张坊附近一带的善男信女,都成帮结队来逛庙会或进寺里在菩萨面前烧香叩头许愿还愿。
民国初期寺院信持叫会光,他的徒弟叫成林(法号),会光于1932年左右圆寂于寺,享年60余岁。后来庙产被他的徒弟变卖,到了最后只剩一个僧人,出走还俗了。
庙产先后卖给李姓等几户人家,他们先拆平房后拆主配殿卖木料、砖瓦,解放时房子拆完,树砍光,寺庙荡然无存,甚至没留下一点痕迹。